「藝術有什麼用?」──蔡國強的藝術之用

「藝術對於我像個時空隧道,它讓我處在看得見跟看不見的世界,在體制內、外徘徊,它也讓我在社會現實和純粹藝術追求裡搖擺。」──蔡國強。
 
   在藝術家蔡國強數十年的創作路途上,藝術於他而言不僅只是創作一件件的作品,更多的是透過藝術傳達其對人的關懷、對東方文化的承載、對世界價值觀的探尋而開始的契機則是來自於兒時的影響,「一切的啓蒙都源自於小時候坐在父親的膝頭上開始」蔡國強說,看著當時父親在小小的火柴盒上作畫,方寸的大小,卻能透出潑墨山水的氣度,並逐漸在蔡國強的心底暈染成一片肥沃的土壤,繼而發芽,然後茁壯至今。而當蔡國強回顧這一路風景時,侃侃的談起藝術如何的形塑了他生命經驗中的各方「用途」。
 
藝術,是兒時夢想的延續
 
   從油畫、煙火、雕塑、炸藥與陶瓷,蔡國強運用過眾多的媒材與方式來表達其創作理念與哲思,然而蔡國強也於現場透露,即便作品是以炸藥為創作主體,他仍然保持著從手繪草圖作為起點,而這項習慣則是來自於藝術家對兒時夢想的堅持,「藝術,是可以延續童年的夢想,童年的夢想是什麼?就是看到很漂亮的花呀、人物呀,然後去畫它」。因此對於蔡國強而言,藝術是關乎童年的夢想,是關乎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沉浸,並透過一筆一畫的方式,勾勒出內心的柔軟與體會。
 
「還有一個童年的夢想,是對於宇宙星空的好奇,對於看不見的世界的好奇」蔡國強接續提及了兒時的另一項興趣「對於未知星際的憧憬」,並進而影響與體現在其往後的作品脈絡之中,如2012年為洛杉磯當代美術館所創作的《神秘怪圈》,以爆破的方式在美術館外牆上烙印出外星人的形象;以及同時間於館內展出的《麥田怪圈》,將麥田圈的符號重製並倒掛於天花板上,營造觀者從外太空觀看地球的視角,形成身份上的交換與顛覆,象徵一種更為遼闊並超乎國土疆界及文化隔閡的價值觀。
 
於此,童年的夢想對於蔡國強而言,不僅是創作時的核心能量,也是自身對於純粹堅持的追求,而甫於今年發表的新作《天梯》,則讓我們對於蔡國強承此所懷有的藝術初衷得以更進一步的領會。
 
藝術,是內心情感的蔓延


蔡國強自小即與奶奶感情深厚,《天梯》是他獻予奶奶、親人與故鄉的作品。(攝影/蘇柏政)

 《天梯》是一件由巨大汽球將梯繩拉高至空中,而後點火向上引燃的作品,過程時長數百秒,然而為了促成第一抹火苗的燃起,卻是藝術家一段走了將近數十年的創作路途。一開始的計劃是1994年在英國的小鎮巴斯,不過執行當日因遭遇颱風而作罷;接續的籌備則是在中國上海,然而時逢美國總統參訪與九一一過後的敏感時期,作品的執行過程恐會引發安檢上的疑慮,故而再次喊停;第三次的規劃則是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座天文台小坡上,以此更貼近蔡國強的作品概念,不過需要取得當地每一戶居民的同意,困難度倍增,計劃也因此再度取消。
 
   而在歷經了多次的曲折與彎路之後,蔡國強忽然意識到「我應該做一件作品給奶奶看,奶奶已經百歲了,她不能去外國看,我是可以送回來給她看的」,遂而促成《天梯》今年於其故鄉泉州的發表,透過一階一階攀升的火光,連接了現世空間與未知宇宙的無限,同時象徵了對於親人及家鄉的感念。作品發表當日並未邀請媒體至現場採訪,然而當這段過程側拍被放置於網路上後,卻引發了驚人的點擊率與各地居高不下的討論熱度,於此,蔡國強認為「感人或許是由於這件作品是普通的,可是是一個人的故事,是一位普通人給奶奶做的梯子,是一位普通的少年在自己的家鄉仰望天空與宇宙對話,跨越了東西方文化、跨越了土地界線」,並且純粹的、簡單的將這件作品獻給他的故鄉與親人。
 
   而除了以藝術創作來承攬親情的厚重之外,「因為你是做藝術的,很有機會去表達你對友情、對朋友的一種感情」,像是2009年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門口所引爆的《花開花落》作品,即是為了紀念該館已故的館長所創作;而2014於比利時根特美術館樓頂所炸出的一朵黑雲,則是為了緬懷與悼念其好友所作,「他兒子告訴我說,他爸爸有一個很大的夢想,就是希望在美術館的上空有一朵黑色的雲彩」蔡國強帶著一點思念友人的神情,緩緩的闡述這些過往。
 
藝術,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接點
 
蔡國強接續談到,在很多時候都是社會給予藝術支持,長久以來,藝術家反而忽略了自身對於社會所應持有的責任,藉此觸發了蔡國強關注在個體與社會之間,我們能做到的還有什麼?並試圖將此種關懷與思維融入創作之中,透過不同的管道方式進行實踐,不僅以義賣作品的方式實質相助 (如於台灣921地震與莫拉克水患時的賑災,或是雲門因遭祝融後的場地重建經費);同時也於展覽期間籌辦相關藝術教育活動,啟發孩童親近藝術學習的機會。對於蔡國強而言「沒想到,我們今天竟然還能拍賣這些作品獲得一些款項,還能給這個社會一些溫暖,這一點予我來說,我也很感動,透過藝術是能做好事的」。蔡國強認為,藉由藝術的創作經過,我們所能收穫的將是一種雙向的回饋與親近。


《遺產》透過動態的凝結瞬間,傳達對於生態價值的無聲關切。(攝影/Natasha Harth*)

「藝術可以成為社會的橋樑,這件事情他不光是藝術家自己要去那邊做一個開心的作品,同時也給當地社會、藝術界帶來一點刺激、互動」蔡國強如此的描述他的思緒,如2014年於法國巴黎河岸邊的所創作的作品《一夜情》,即是用一種感性的、浪漫的情懷與手法,試圖挑動法國大眾的感知,藉以喚醒當地過往所承襲的風氣與氛圍;而於澳洲昆士蘭的作品《遺產》,則是透過99隻野生或溫馴的動物一同低頭啜飲湖畔的水源,來隱喻人與自然、生態與現世的連結與緊密,充滿著烏托邦的理想詩意,也是蔡國強對於當代價值的關切與凝視。
 
藝術有什麼用?蔡國強表露,或許過於主觀,然而藝術於他而言,是童年夢想的延伸,是紀念親情與友情的蔓延方式,是體現東方哲思的承載與實踐,也是對於當代社會及普世價值的一種關注,如蔡國強所期待的「我像一個種子,在不同的土地開花、結果」。


※圖文擷自:
http://mag.ncafroc.org.tw/single.aspx?id=580



天工藝術
新北市中和區立德街112號4樓
TEL: (02)8221-2769
營業時間:平日10:00~18:00